文昌帝君陰騭文大意
(七)
這是將帝君「一十七世做士大夫身」這句話最重要的義理給我們告示出來,帝君有一十七世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十七世,有過去世當然必定是有未來世。只有認識到三世輪迴,我們才能相信因果絲毫不爽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不是不報,時候未到,時候一到,善惡總有報。所以世間人眼光短淺,只知道有今生,不知道有來世,認為人死如燈滅,所以在生的時候一切行為毫無忌憚,造作罪業,等到受報應的時候後悔都來不及。所以帝君這第一句話意思都很深刻。底下有六句,是教人必須要行仁義,廣積陰功。這六句都是說他自己在十七世當中所做的事情,積功累德,這是帝君的身教,為我們示現做一個有智慧、有慈悲、有才藝,服務於社會,服務於國家,盡忠職守,為人民造福的好榜樣。這裡說:
【未嘗虐民酷吏。救人之難。濟人之急。憫人之孤。容人之過。廣行陰騭。上格蒼穹。】
這六句,第一句『未嘗虐民酷吏』,這是講到「無諸己,而後非諸人」,自己沒有虐待百姓,對於下屬沒有殘酷的虐待,那麼才能夠教導別人也不要這樣做,這是行仁。不虐待百姓這是仁,對百姓如同對兒女一樣,我們說所謂父母官,對待下屬(就是吏)不殘酷這是義,所以這是仁義之道。那麼底下是「有諸己,而後求諸人」,自己有這些德行,才能夠教導別人怎麼做。『救人之難』,見到別人有難,立即去救助。或者用自己的財力、或者用自己的智謀、或者用自己的才幹,幫助別人解脫苦難,直至把別人能夠救助出來圓滿而後已。關於救難,安士先生註解當中發明一個很好的意思,他引用孔子所說的,「聽訟,吾猶人也。必也,使無訟乎!」聽訟,這是指孔子他做法官聽訴訟案件,審案跟別人一樣,並沒有比別人高明,但是孔子比別人高明的地方是什麼?使民無訟,讓百姓都不用訴訟,這是孔子高明的地方。如何讓百姓不再訴訟,不再打官司?要用教育,使人人都知道倫理道德,使人人都能夠躬行仁義,互相不爭,當然就沒有什麼打官司的地方,這叫使民無訟。救人之難的意思也是這樣子,如果是人民已經發生災難你去救助,這當然是救難,可是救難於已然,所救有限,如果能夠救難於未然,讓這個難不發生,這才是真正的救難。我們知道所有的災難都是眾生造作惡因感來的苦報,如果能夠幫助眾生覺悟,從今不再造惡了,那真正救難於未然。
下面『濟人之急』,這個急和難有所不同,這個急特別是講財用方面,所以濟人之急是幫助解決人物質上的急難。譬如說缺衣食的,救之於衣食,得病的,給予醫藥,遇到死亡的,幫助喪葬,這都是隨力隨分來救濟,這是一種大公無私的心才能夠做到。孔子所說的「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。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」,所有的人民跟我是一家人,長輩、年老的,如同我的父母一樣,晚輩、年幼的,如同我的兒女一樣,幫助他們就跟幫助自己的父母、子女沒有什麼兩樣。以這種公心救濟,這不就是能夠實現大同世界嗎?現在我們提倡構建和諧世界,最基本的是要有這種心,而這個心需要通過聖賢教育才能達到。
摘錄自 :
文昌帝君陰騭文大意 鍾茂森博士主講 (第一集) 2009/1/21 華嚴講堂 檔名:52-328-00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