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

陰騭文大意 15



文昌帝君陰騭文大意
(十五)

底下從第十七句開始,是分別的說明我們如何來修善。先是講眾善奉行,把眾善奉行這一部分講完之後,帝君又給我們講諸惡莫作。我們來看從第十七句到第二十句,這是眾善奉行。

【利物利人,修善修福,正直代天行化,慈祥為國救民。】

這四句為一段,這四句是講慈悲的願望。悲願是為道、為學的大根大本。我們為什麼會修道?為什麼會求學?因為有這個慈悲心,不忍見到眾生受苦受難,這就是佛法裡講的菩提心,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,為他們帶來真正的利益,真正的幸福安樂。所以第一樁是『利物利人』,這個「利」字乍聽起來不是很好聽,為什麼?如果人人爭利,這個社會必定是大亂,可是這個字如果倒過來用,不是為了自利,而是為了利人利物,這樣子就是好字。所以這個字用於自己就叫私,用於為人這就是公。所以存心一改,這個果報就是天地懸殊。

第十八句講的『修善修福』,這裡本身就有因果在裡面,修善是因,得福就是果,善必定感得福,惡必定感得禍,這都是自然感應之理,不是人為製造的,它是宇宙的真理。所以聰明的人真正想得福,他就應該修善,修善得的福才是真正帶得去的。這世間人們所追求的所積累的財產、珍寶、田園、房宅,這些人帶不去。有一類人淡泊名利,但是他追求一些技術,一些技藝、能力、才華,積累這些,確實就比身外之物要好一些,但是這些才華、技藝也帶不去,人一死,輪迴了,所學的統統都忘掉。唯有什麼?修善得的福人可以帶得去,這一生修善,來生必定得福。所以帶得去的那才是真的,帶不去的是假的。

我們修福不僅是光修福而已,更要懂得修慧。如果是光修福不修慧,有一句話講,「修福不修慧,大象掛瓔珞;修慧不修福,羅漢托空缽」。這是一個佛典故事,講迦葉佛時代有兄弟兩個人,他們兩個人都出家,兄長持戒坐禪,一心修道,修慧,可是他不接觸大眾,不肯布施,他不修福。那個弟弟就反過來,修福,很願意布施,但是他的持戒上面持得不好,常常破戒,又沒有禪定、智慧。後來到釋迦牟尼佛這個時代兄弟兩人同時出現在世間,這個做兄長的成就了阿羅漢果,可是因為往昔沒有修福,吃都吃不飽,拿個缽去乞食,沒有人肯布施他,他托空缽,那個弟弟那一生做了國王的坐騎,是頭大象,因為前生福多,所以他做了畜生,皇帝非常喜愛牠,給牠掛滿了珍珠、瓔珞,而且還給牠封地,可是因為不修慧,墮到畜生道。所以我們看到,這個福和慧得雙修,而相比之下,修慧比修福還要重要。如果兩者只能取其一,那我寧願做那個羅漢,也不做大象。當然,福慧得要雙修。所以佛稱為「二足尊」,二足尊是什麼?福和慧都圓滿、都具足,這叫做二足尊。

下面十九句『正直代天行化』。「正直」是我們的存心,心地要正、要直,正就不邪,直就不曲,內心裡面沒有那種邪曲。心為什麼會邪曲?因為有私心,念念想著自己,這就有邪曲;如果念念為公,為天下蒼生、一切眾生,心就正直了。正直的存心,他的行為必定是代天行化,因為天是正直的、是無私的。我們以天心為心,就以天行為行,這個行化就是推行教化,幫助上天教化眾生,啟發眾生破迷開悟,斷惡修善。這就是《中庸》有所謂的「可以贊天地之化育,則可以與天地參矣」,能夠這樣子做的人,他能夠幫助天地教化萬物,贊天地之化育這個贊就是幫助,就是代天行化的意思。「與天地參」,這個參是三的意思,人跟天地並列稱為三才。那什麼人能夠與天地並列?必須要正直代天行化之人,才配得上跟天地並列稱為三才。

下面『慈祥為國救民』,慈祥也是存心。這裡特別是講為官之人,心存慈愛、仁厚,為萬民著想,為國者必定是救民,為什麼?因為國以民為本。所以能夠救百姓於水火,給百姓帶來安樂,這個人是真正忠君愛國之人,必須要有慈祥心地才能做到。

摘錄自

文昌帝君陰騭文大意  鍾茂森博士主講  (第二集)  2009/1/22  華嚴講堂  檔名:52-328-0002